天马山的地理环境
松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,山丘总面积约2.4平方公里,全县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,其厚度在300米左右。火山岩露头部分,形成九峰地区的十几座山丘。有的低山小丘已被覆盖层埋入地下,如天马乡庙头村附近。距地表一米左右下有一座鳖山(80年代已掘开采石,炸入地下数十米)。九峰诸山以中生代熔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最广,其中以粗面流纹岩、英安流纹岩、粗面流纹质熔结凝灰岩、流纹质(岩屑)晶屑凝灰岩、流纹质玻凝灰岩为多。它们的生成时间,大约距今1.5亿年左右。
天马山(干山)得名
据《干山志》记载:“华亭地岸海,多平原大川,其山之联络于三泖之阴者十有三,名于海内者九,其一曰干山,又九之甲也。世传夫差王冢干将其上,故名。其形首昂脊弓,肩髀磊磊状马,又云天马。”
天马山的楼阁别院和佛教姻缘
据《嘉庆府志》及《干山志》记载:三高士碑(干山东麓)、看剑亭、餐霞馆(朝真道院左侧,前有丛桂五株,大可合抱)、八仙石(圆智寺后,若诸葛武侯八阵图)、留云壁(朝真道院前)、二陆草堂(干山南麓,圆智教寺旧址)、双松台(塔院下)、濯月泉、濂泉和濂池(泉分左右,相距十步许,左泉状若耳形,右泉状若井幅。)、上清泉、来鹤轩(宋代周氏兄弟周镛、周镐藏修之所。轩西当小赤壁,似天然屏障)、丛桂轩、菊庄(元代陶宗仪种菊处)、竹溪精舍、万松园、太虚楼(明代王俞居干山时所筑,取“太虚一点”之意)、南园(明代吕廷振别业)、小孤山园(山西麓,老梅数十株,效杭州孤山探梅之胜。园中有12景:四宜轩、花间草堂、渔山水舫、懒云窝、卧云谷、蓄云峡、红亭、霞红桥、琴台、积翠他、窗前岛、墙下矶。)
昔日山多琳宫梵宇,每逢三月,松郡城乡佛教信徒有前往杭州、普陀进香之习俗,回归后必诣天马山寺庙进香,叫烧回头香。所以天马山寺庙香火特盛,故松江人俗称“烧香山”。
周显手植银杏树
周显,字光远。世居华亭之干山。少负奇气,美风度,涉猎经史,间喜神仙道士之学。游龙虎山,礼天师,因给事其府。久之,慨然曰:“吾以孤身远去,父母将谁养乎?”遂谢归。踰年而丁父忧,哀毁骨立,葬祭有礼,三年不与燕乐。养母孙氏,尤谨所居。里岁输官租四万石,民困于重斂多负逋慢期,显具为约,遂无敢後者。吴淞江故道塞,水溢诸郡,诏所司开浚,御史台分官督视。
资料来源:上海联创都市再生设计研究院